房企们还在为“金九银十”的销售数据愁眉不展时,房地产行业正悄悄发生一场深刻变革。2025年一季度汽车行业利润率跌到3.9%的惨痛教训还没过去。
水泥价格又跌到了381元/吨的历史低位这些数字背后,全是各行各业对“内卷式”竞争的血泪控诉。如今这股“反内卷”的风吹到了楼市,可限产减供真能成为破解房价困局的万能钥匙吗?
政策风向变得很明显,从“去库存”转到了“反内卷”。回想2015年的供给侧改革,房地产调控的核心是“去库存”靠消化存量来稳市场;
而现在的政策更看重结构性平衡,这和水泥、钢铁行业限产的逻辑是一样的。中国水泥协会7月1日发的文件就直接点出行业“内卷”的痛点,要求通过减产让价格回到合理区间。
这种转变在三四线城市效果尤其明显,房企主动缩小开发规模后,有些城市的库存去化周期从24个月降到了18个月以下。
不过和2015年靠行政手段去库存不一样,这次调整更注重市场自己调节,住建部用容积率奖励这类柔性措施,引导房企转向绿色建筑领域。
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已经给房企敲响了“增量不增收”的警钟。汽车行业2025年一季度的惨淡数据就是前车之鉴,当降价成了唯一的竞争手段,整个产业链都会陷入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房企跟风降价已经引发了连锁反应:土地财政吃紧,多地土拍流拍率超过30%;装修建材企业的平均账款周期延长到180天以上;有些项目的交付标准也明显缩水。
这种“卖得越多赚得越少”的怪圈,和LED照明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一模一样。宁波有家照明企业的负责人抱怨“不降价丢市场,降价又没利润”,这话在房企里也同样适用。当价格战侵蚀了行业的利润根基,所谓的市场繁荣不过是饮鸩止渴。
绿色转型或许是房地产“技术破卷”的出路,光伏行业的突围经验能给房企指个方向。头部光伏企业靠技术升级把成本降低了30%。
这说明真正的破局办法是创新而不是降价现在装配式建筑虽然成本高8%,但全生命周期节能率超过30%的优势正得到政策倾斜。
2025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增长45%的金融支持,再加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里的容积率奖励,给房企转型提供了双重保障。
万科等头部企业布局的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正在改写行业竞争规则这可能才是“反内卷”的正确打开方式。
参考日本1990年代“减量建设”的经验限产政策会推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短期来看,开发投资增速可能降到5%以下。
但核心城市优质地块的溢价率已经有回升迹象中长期来看,行业集中度会加速向TOP50房企倾斜,市场分化会越来越明显。
三四线城市可能会靠“以旧换新”等政策消化库存,一二线城市则凭着土地稀缺性,价格有望先稳住。这种结构性调整虽然痛苦,却是打破“越降价越难卖”怪圈的必经之路。
当“反内卷”的号角在各行各业吹响房地产的这场转型早就不只是简单的供给收缩,本质上是发展模式的重构,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
本文章由齐家小编整理发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利鸿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