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艘满载大豆的货轮从巴西里奥格兰德港出发,横跨大西洋与印度洋,49天后抵达秦皇岛港。同一时间,美国墨西哥湾的货轮却难觅中国买家。2025年9月,中国自美国大豆进口量归零,创六年新低。贸易版图的偏移,不只是价格与政治的博弈,更在悄然改写全球碳排放的流向。
2025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预计突破1亿吨,同比增长超5%。但来源结构已深刻变化:巴西占比升至七成以上,美国份额持续萎缩。尽管中美磋商传出“达成共识”的消息,中方始终未确认复购细节。真正的驱动力来自市场——巴西大豆含油量高、报价优,中国油厂按利润自主采购。可鲜有人问:多走3000公里的航程,代价是什么?
每吨大豆从巴西运至中国,平均航程约13000公里;从美国出发则约11000公里。按国际通行的海运碳排放系数0.012千克二氧化碳/吨·公里计算,一吨巴西大豆的运输碳排放比美国高出约24千克。以2025年中国自巴西多进口1000万吨大豆计,仅运输环节就额外增加约24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80万辆燃油车一年的排放量。
有人会说,碳排放应算在生产国头上。但全球气候危机不分边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买家,其采购决策实质上在重塑供应链的碳足迹。更讽刺的是,这场“绿色代价”并非源于环保考量,而是贸易摩擦与市场逐利的副产品。当美国农民因失去订单而焦虑时,巴西雨林边缘的耕地仍在扩张,远洋货轮的黑烟却已飘向大气层。
供应链重构本可成为低碳转型契机。若中国将碳成本纳入进口评估,推动近洋采购或绿色航运,完全能引导全球农业贸易向低碳转型。但现实是,碳账单仍被无视。没有官方发布的农产品海运碳排放标准,没有纳入采购决策的碳足迹核算,甚至连基础数据都依赖国际估算。
贸易不是零和游戏,但气候行动等不起。每一次大宗商品的流向调整,都是对全球减排路径的重新投票。当巨轮在大洋上划出更长的航迹,我们该问的不仅是“谁赢了贸易”,更是“谁为碳买单”。
利鸿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