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战略严重误判:中美关税战暂停背后,欧盟沦为大博弈中的最大输家
欧盟计划将国防开支提高到GDP的5%,这笔高达近9000亿欧元的巨额投入,原本旨在打造“战略自主”,却意外暴露了欧洲的深层困境。 当2025年10月中美达成突破性协议,相互取消91%的加征关税,并建立经贸磋商机制时,欧盟发现自己被晾在了一边。 追随美国对华强硬的政策后,欧洲不仅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还失去了在大国博弈中的回旋空间。
欧洲的战略摇摆与依赖症
欧盟近年来在对华政策上陷入严重矛盾。一方面将中国定位为“制度性对手”,跟随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达35.3%的惩罚性关税;另一方面又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和中国供应链。 德国汽车产业公开反对欧盟对华限制措施,因为中国市场对其至关重要。 这种“既要市场又防竞争”的心态,使欧盟政策摇摆不定。
更致命的是,欧洲在安全和经济上双重依赖外部力量。 安全上靠美国主导的北约,27个欧盟成员国中有21个是北约成员,被迫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 经济上,欧盟对华贸易逆差高达2470亿美元,在稀土、半导体等关键领域依赖中国供应。 当荷兰政府在美国压力下接管中资安世半导体公司时,欧洲企业立刻感受到供应链断裂的威胁。
中美突破性协议凸显欧洲边缘化
2025年5月,中美在日内瓦达成经贸协议,不仅相互取消大部分加征关税,还建立了定期磋商机制。 这一突破源于双方务实的需求:美国面临通胀压力和国债危机,中国则通过稀土管制等措施展现了反制能力。 特朗普政府转向务实对话,表明大国博弈更注重实际利益。
当中美直接对话时,欧洲仍陷于内部纷争:德国主张对华务实合作,法国倾向强硬立场,荷兰则充当美国马前卒打压中企。 这种分裂使欧盟无法形成统一战略,只能被动应对中美达成的新规则。
防务开支激增背后的经济风险
欧盟将国防开支增至GDP的5%的计划,可能带来严重经济后果。 多个成员国政府债务已接近或超过GDP的100%,增加军费可能迫使各国削减社会福利或增加债务。 高盛集团分析显示,欧洲在国防上每花费100欧元,仅能带来50欧元的GDP增长,这种投入的经济回报率极低。
军工产业的扩张并不能解决欧洲的经济结构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凭借全产业链模式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占据绝对优势,欧盟仅在部分基础研究领域保持领先。 将资源投入军事而非技术创新,可能进一步削弱欧洲的产业竞争力。
历史误判的累积效应
欧洲当前的困境源于长期战略误判。 冷战结束后,欧盟一方面推动北约东扩,大幅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另一方面在对华政策上盲目追随美国。 当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价格飙升,德国工业企业被迫将产能外移时,欧洲才意识到过度依赖外部安全保护的代价。
与此同时,欧盟在科技竞争中逐渐落后。在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核心领域,美国和中国已主导全球科技标准与产业链布局。 欧洲企业如瑞典电池制造商北伏申请破产保护,凸显欧盟在新兴产业上的弱势。
结构性困境制约欧洲自主
欧盟寻求战略自主的努力面临内在矛盾。 经济上,“去风险”战略试图减少对华依赖,却违背全球化经济现实。 安全上,构建独立防务体系与北约框架存在冲突,成员国在“大西洋主义”和“欧洲主义”之间拉扯。
这些矛盾使得欧盟难以真正独立。 当美国施压欧洲禁用华为5G设备时,英国官员承认“如果不是美国施压,英国不可能禁用华为”。 欧洲国家不得不牺牲自身利益以维持与美国的关系。
欧盟的教训表明,在大国博弈中缺乏独立战略的参与者,最终会成为博弈的牺牲品。 当中美通过务实对话找到平衡点时,欧洲却因长期依赖外部力量而陷入孤立,这一困境非短期所能解决。
利鸿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