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天生属于某一个地方,某一项运动。杨新芳就是其中一个,羽毛球从十八岁开始就是生活里避不开的主线,46年,整个青春、成年,全部扎在专业队,扎在球馆,哪怕现在到了可以退休的年纪,离开球场的想法还是一个也没有。身上带着那种只有老广有的韧劲,说起广州羽毛球这些年热闹的场景,真的像亲眼看着鲤鱼跳龙门,一点点翻腾起来的。
市民眼里,广州一直是羽毛球的大本营。这地方羽毛球场馆多得就像便利店,地铁里挤着背球拍赶上班的,公交车停靠站台,坐着的男孩女孩运动包都歪向同一边,不分日晒雨淋。谁都知道这里羽毛球有底子,2013年数据,光广州打羽毛球的常住人口三个百万起步,现在这些年又涨了,打一批送一批出来,没点底蕴根本架不住这股热潮。曾经只有专业队天天泡在馆里训练,现在到周末休息日,朋友之间相约打羽毛球,新的场馆不停开门,还是排队抢不到场地。外卖小哥送餐,摩托后座居然插着羽拍,动作行云流水。逛商场、去公园,专门贴了羽毛球业余活动群二维码,这氛围,其他城市羡慕不来的。
展开剩余67%广州的羽毛球,亮点绝不是只有这个大众基础。成绩和培养冠军才是金字招牌。杨新芳自己,选手、教练,两世人生,都是行业内盯着的人物。运动员时期,世界锦标赛混双季军两次,稳稳扎在世界前三序列。后来转型,做教练,带了一批又一批苗子上来,杨维、张洁雯、梁伟铿……带出世界冠军,广州自己的孩子在世界大赛打出头名,这条路每一步都不轻松。
梁伟铿算是新一代里的代表者。世界排名从后面一点点磨上来,一年多的时光,搭档王昶,技术、配合、战术全方位找突破。冲奥的压力大,国内国外的对抗轮着走,杨新芳说只要能顶住强度、不怕苦,不管是梁伟铿、李怡婧、罗徐敏,广州籍的这些选手都有机会站上最高领奖台。国字号队,广州的人数和质量都让人记得住。国家一队里,梁伟铿、李怡婧、罗徐敏、高家炫四个,全都世界排名靠前,广州培养运动员的能力不是空喊口号。每年选材,各区各校各俱乐部层层选拔,基础广,全市的选手梯队金字塔状铺开,青年队、少年队根本不断档。
当年的六运会,杨新芳还是参赛选手,在家门口就想着冲出来,可惜半决赛经验不到位,关键分卡住,没能往前多冲一步。遗憾不能一辈子扛在肩上。到九运会,杨维、张洁雯在家乡把金牌拿下,拿冠军的气场和那个年代的体育人状态都让人自豪。杨新芳提起来,还是觉得高兴,冠军就在自家地里长出来的感觉。
羽毛球成了广州城市的标签,和日常生活完全融在一起。球拍塞婴儿车,小学生放学趴窗台,等家长拿球包来接,场地里有六十岁的叔叔,也有刚会走路的小孩围着捡球、模仿发球动作。教练带队走出去,外地同行打招呼的时候,张嘴第一句就是你们广州,这么多年怎么还是盛产好苗子,背后是体系和传统,选手吃得了苦,喜欢钻技术。杨新芳总说,羽毛球要做一辈子学问,再辛苦也要咬住,不松劲儿。
今年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全运会,羽毛球赛场选在深圳,杨新芳眼里的期待还能再多一点。广东的选手,希望能顶住新环境的挑战,拿出自家训练里的硬实劲头,打出水平。小选手们现场看全国顶尖对手对决,是最好的课堂。能和老一代冠军、教练面对面聊一聊、学一学,压根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机会,说到底就是学不来的传承。
杨新芳说,自己不会把羽毛球当成工作,球场边待一天都不会累,看到小孩们进步,看到新一代选手轮流走到全国、全世界的领奖台前,这份骄傲别的东西换不来。现在她身份已经变成大后方,退居幕后,负责队员生活、备战保障这些细节,还是舍不得离开一线,比赛日坐在看台,用眼神给自己培养的小将加油,嘴角一直有带着笑意。
广州羽毛球,扎根城市,像一件旧校服,穿着日子久了才知道有多合身。老教练新苗子,谁都在为城市争光。羽毛球馆里飘着汗水味,大街小巷都是球拍撞球的声音。天黑坐公交,窗外还能看到有人练球剪影。羽毛球,真成了一座城里的风景和故事。
全运会前夕,老带新,热情没有减半。杨新芳和广州羽毛球队一样,没想过停步。球场一天没熄灯,事业就一直在。踢踏节奏里,每一代人都交出了自己的故事。您怎么看,广州羽毛球热起来的原因,会一直延续吗?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利鸿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